咨询热线: 400-060-0285
ELISA免疫检测-常用专业术语解释
发布日期:2022/12/19 14:58:26
基质效应、基质偏差
基质效应(matrixeffect):基质指的是样品中被分析物以外的组分,基质常常对分析物的分析过程有显著的干扰,并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,这些影响和干扰被称为基质效应。
基质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:
1)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其他成分对分析物测定值的影响。
2)基质对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分析物的能力的干扰。广义说来,基质效应也应包括已知的干扰物(如Chol测定中胆红素、血红蛋白、抗坏血酸等都是干扰物),但目前只将基质效应限于生物材料中未知或未定性的物质或因素(如粘度、pH 等)的影响。
基质偏差(matrixbias):基质效应所致分析结果的偏差称为基质偏差。用作校准物质或质控物的经过处理的混合血清,由于血清基质的理化性质在处理过程中的改变,在常规测定上往往出现基质偏差。基质偏差的出现也与分析系统(包括方法、试剂及所用仪器设备)有关,所以有人将基质效应定性为方法、材料与基质的特异性反应。
窗口期
窗口期( window period ):病毒感染后,病毒出现在血液中直到可以检出足够多的相应病毒标志物(抗原或抗体)前的时期。在这段时间内,血清中无法检测出相应的抗原抗体标志物。各种病毒的窗口期是不一样的,一般所称的窗口期指的是检测到病毒抗体的时间,但抗原以及核酸检测同样存在窗口期,但时间大大缩短。HBV、HCV 、HIV 的窗口期的时间分别为56、70和22天,P24抗原的窗口期平均为15天,而应用核酸技术,可分别将HBV、HCV、HIV的窗口期缩短为41、12、11 天。
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,某种检测结果为阴性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感染,因此定期复查是非常重要的。相信随着检测的病毒标志物的不同,检测技术的提高,可大大缩短窗口期时间。
潜伏期
潜伏期( incubation period )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初出现症状和体征之间的这段时期。各种疾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,短者数小时,长者可达数月或数年。如禽类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,最长可达21天。人类患上禽流感后,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。非典型性肺炎的潜伏期一般在4~10 天,临床报告最短病例为1天,最长有20 天,甚至有极个别病例达到28 天。一般认为潜伏期长短与感染病毒的种类或者型别、病毒的致病性、病毒的数量、感染途径、被感染机体的免疫力以及其他非生理因素等有关。比如艾滋病病毒,经输血感染的剂量一般较大,所以潜伏期相对较短,而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剂量较小,因此潜伏期相对较长。HBV 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0天至6个月,也有报道28~160天,平均70~80天;HCV感染后临床表现一般较轻,常为亚临床型,但输血后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0天至6个月,也有资料报道2~26周,平均8周;HIV感染后1到2个月内可能出现急性的症状和体征,随后进入较长的无症状期,持续6—15年,平均8—10年,大量输血的可缩短至1~5年。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~4周。
灰区
灰区:把定量分析的正常值范围引入定性分析建立灰区概念,即将C.O 值上下的一段区域定为阳性可疑,需重复实验或换试剂重测以确定其阴阳性,如仍落在灰区范围内则报告+(阳性)。灰区概念对血站系统的献血员筛查尤为重要。
灰区的设置有二种:
1)C.O×( 1±CV),CV 为该试剂的批内CV (一般在15-20%间);
2)C.O± 2s,s 为实验室做室内质控ROC(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)的s。
CV(Coefficient of Variance) :标准差系数,变异系数的一种表示方式是标准差与均值的比率,反映单位均值上的离散程度;
s( Standard Deviation ):标准差,也称均方差(mean square error),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,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,用σ表示。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。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。
学好了专业知识,咱们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助手,这里推荐山东博科全自动酶免工作站,一个呵护患者与医护工作者春天的天使。它可实现零星检测、批量检测,拼板灵活方便;集成化程度高,仪器部件整合度高;向导式操作软件,简单易学。
声明:本文章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,仅用于分享,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尽快联系我们,我们第一时间更正,谢谢!
Baidu
map